建筑與噴泉雕塑自誕生以來就密不可分,它們之間不僅相互依存、相互襯托,而且還能起到非常好的畫龍點睛作用,這種藝術特點在歐式噴泉雕塑,特別是意大利噴泉雕塑上表現得尤為突出。為讓大家更清晰地認知歐式噴泉雕塑的獨有魅力,本文現就以古羅馬噴泉雕塑為例,簡要概述下歐式噴泉雕塑的大致發展歷程以及其在中國大地上的應用。
噴泉雕塑不同于羅馬反映僧侶風俗和祭祀禮節的雕塑。這些雕塑藝術被奴隸主、貴族所壟斷。當時的雕刻家們創作了不少羅馬皇帝的形象,把羅馬皇帝當作英雄來表現。還有很多凱旋門上的浮雕,表現的是帝王征服世界的功業。這些雕塑藝術是屬于少數人的,羅馬歐式噴泉雕塑也不同于當時東方同樣發達的漢文化下的漢代雕塑。東方雕塑藝術著力干表現視死如生的喪葬禮俗和宗教文化,要么位于帝王的陵墓前作為儀衛,要么處于地下作為陪葬品,表現出封閉性的特征。這種雕塑藝術也是屬于少數人的。
噴泉雕塑是在城市生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不同于教堂的圣像,也不同于帝王的塑像,它們是一種城市生活大背景下屬于整個平民階層的公共藝術。這種藝術特征的形成和當時羅馬的社會背景是分不開的。為了把羅馬城建設成為龐大的奴隸制帝國的中心,歷代的皇帝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營造如廣場、競技場、藝術館、神廟等各種公共設施。羅馬市民開放的生活方式和公共的集體活動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而正是這種發達的社會公共生活,激發了藝術家創作的靈感。藝術家們才以很大的熱情關注于市民生活設施的藝術表現,才會將廣布于城市中的噴泉作為藝術創作的素材,發展出反映城市生活的新的藝術形式。而歐式噴泉雕塑中常見的神話角色、自然形象,以及詼諧、幽默的表現手法也正是市民生活中人們對于生活期望的一種頑皮、率真的表達,絲毫不受世俗功利的影響。
由于缺乏城市公共生活的土壤,中國直到清代才有了較早的噴泉雕塑――圓明園十二生肖噴泉。進入現代社會,由于缺乏基于城市公共生活而發展起來的、較成熟的公共雕塑藝術,人們將目光投向了由希臘、羅馬文化傳承下來的歐式噴泉雕塑藝術。隨著歐陸風愈刮愈烈,歐式噴泉雕塑這種藝術形式開始伴隨著歐風建筑在中國大地不斷得以發展。
歐式噴泉雕塑的出現和運用,一方面使得古典建筑更增加了幾分嫵媚與神秘,讓人印象深刻、流連忘返,而另一方面,又推動著廣大設計工作者不斷開拓出更多現代雕塑藝術形式,充分可見,其在中國大地的應用價值是不可估量的。